vim 中使用 buffer, window, tab 的方式

懶惰ㄉ貓
懶惰ㄉ貓

最近讀到這個討論 https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26708822/why-do-vim-experts-prefer-buffers-over-tabs

簡單整理一下資訊:

  • Buffer 是 file proxy,不用在介面上顯示全部打開了的 buffer 清單,應該用 :b 關鍵字去切換
  • Window 是 viewport,可以有多個 viewport 去查看同個 buffer,對同份檔案進行前後對照時很好用
  • Tab 則比較像 workspace,可以組裝多個 window

過去在使用 vim 的習慣都是用 fzf 去 quick find 專案中的檔案,偶爾也會有開啟的檔案亂到腦袋一時無法負荷,直接把 vim 關掉整個重來的時候,之後應該也會試試看各種靈活使用 buffer 的方式來看能不能改善工作流程。

也基於那篇文章的建議,我用 Claude Code 改善我的 LazyVim 設定,做了幾個修改:

  1. 把 bufferline 拔掉,改成顯示 tab line
  2. tab 只顯示檔案名
  3. 狀態列把不重要的資訊拔掉(current hit branch、git diff 數量,時間等)
  4. 順便修了一下困擾許久的 fzf lsp 的內容會重複的問題(結果原來是開了兩個 lsp…)

來用個幾天感受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