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業系統 Ch3 – Process (下)

Posted on

本章節承接 Process(上),會繼續談到下列這些東西:

  • process scheduling
  • process scheduling queue
  • Inter-process Communication
    • Share Memory
    • Message Passing

Process Scheduling 的概念

目的

  • Multi-programming: 最大化 CPU 的產能(utilization)
  • Time sharing: 因為程式是 輪流 去使用 CPU 的,所以誰先誰後就是 scheduler要處理的事情。

Process Scheduling Queue

  • Job queue: 發生在 New State
  • Ready queue: 發生在 Ready state,等著使用 CPU
  • Device queue: 發生在 Wait State,等著使用 I/O

process scheduling diagram

scheduler

scheduler 根據「即將被處理」的對象不同會有不同的 scheduler,像是 CPU scheduler、Job scheduler 之類的。

  • short-term scheduler
    • CPU scheduler 又被稱為 short-term scheduler,因為執行的頻率較高
    • Ready State -> Run State
  • long-term scheduler
    • Job scheduler。相較於 CPU 的頻率來看,Job scheduler 的執行的頻率較低
    • 有新的程式被執行,要產生 process 時才會執行的 scheduler。
    • 主要是人的行為觸發。
    • New State -> Ready State
  • Medium-term scheduler
    • 把 program 從 memory swap 回 disk 成 memory content(和之後會講到的 virtual memory 有關)
    • Ready State -> Wait State

short-term scheduler

  • 執行頻率很高(e.g., once per 100ms )
    • 所以執行的效率就必須要很高
  • 要想演算法來縮短每個 process 的等待時間(還要在意 fairness)
  • 又因為效率要高,所以也不能太複雜(不然 CPU overhead 就會太高)
    • overehad = (選的時間) / (執行 job 的時間 + 選的時間)

long-term scheduler

  • 控制 degree of multi-programming
    • degree of multi-programming 指的是「目前電腦上,有多少程式在 memory 中」
    • 太低的話,CPU 就會有很大的時間在 idle
    • 太高的話,就會發生 trashing。很多程式在搶 memory,會一直做 swap、不斷地做 I/O。
  • 負責讓 CPU & I/O 有最高的產能:所以就要混著讓做 CPU & 做 I/O 的程式進來

medium-term scheduler

處理程式在 memory & disk 之間切換的 scheduler,現在電腦因為 memory 比較夠、且有 virtual memory 的概念,所以 long-term scheduler 比較式微,其工作相較過往,都會比較落在 medium-term scheduler 身上。

  • swap out: 把 process 從 memory 搬回 disk 上來減少 degree of multi-programming
  • swap in: 發現 memory 有空間了,就把 process 從 disk 抓回 memory
  • propose:
    • improve process mix:控制 CPU & I/O bound
    • free up memory

Inter-process Communication (IPC)

  • 定義:在一或多個 Process 或 Thread 之間,用來溝通的方法
  • 種類
    • 不溝通的:independent process
    • 會溝通的:cooperating process
  • 目的
    • 資訊共享
    • 加速運算(平行運算)
    • 方便
    • modularity(e.g. micro-kernel)

How-to IPC

要做到 IPC 有兩種方式:

  • share memory
    • user synchronization 要更小心謹慎(處理這個最痛苦啊)
    • 好處就是快
    • 透過 memory 的 address
  • message passing
    • 需要 system call,所以通常較慢
    • 但若資料小,用這個方法的話可以省去 share memory 的 lock 之類的額外資源消耗,反而會略快(且不用在意 sync 的問題)

Share Memory

  • 要知道怎麼 create 一個可以共用的 memory 區塊
    • 預設是不會發生,因為 OS 要確保 process 的 protection
  • 開空間要呼叫 system call
  • 但資料格式都是一堆 bytes,由 process 自行定義、處理
  • 必須確保不會同時有兩個對同一塊 memory 進行寫入的 access 行為

這邊周老師舉了個 consumer & producer 的例子,不使用 locking 的話會需要犧牲一塊空間來做到 synchronization。

Message Passing

好處

  • 通常內含 synchronize 的機制,programmer 不用擔心這件事
  • 可以自行掌控各個 variable,不用擔心被別人亂竄改

方式有兩種:

  • Sockets
    • network 中的 IP/port,IP 就是電腦,port 就是 process
    • 資料格式就是 stream of bytes
  • Remote Procedure Calls
    • 使用遠端提供的 function call 去做到資料的傳輸
    • 輸入輸出會有預先定義好的資料格式

一般來說,OS 會提供兩種 function 讓程式之間可以 Call,並在背後做各種 memory copy 的處理。

  • send(Message)
  • receive(Message)

而整個 communication system 還會需要提供一個 link,以便可以溝通,這個 Link 又會分為兩類:

  • Physical

    • 是透過 network 還是 HW bus,甚至是 shared memory 等等的做法
  • Logical

    • direct / indirect:要否指定接收對象

    • 方向性:只能 A 傳 B,B 不能傳 A

    • 角色是否相對

    • Blocking / non-blocking:行為做完才會回傳 or not

    • send by copy or by reference

    • 固定大小 / 可變大小 的 message

Direct V.S Indirect Message Passing

Direct
  • send & receive 的 params 中就需要有對方的 identity
  • 可以不用 init
  • 一定是 1 to 1
  • modularity 有限
Indirect
  • 會有一個 mailbox,要傳的人會把東西丟進去,要拿的人再跟 mailbox 拿
  • sender & receiver 都不用在意對方是誰
  • connection 需要由 programmer 建立
  • 可以多對多
  • 處理 message 的管理的人會是另一個程式,而非收送雙方,Mailbox 可以是 by OS 或 by process
  • Issue: 可能會有個人同時跟 mailbox 拿資料,理論上一個 msg 應該只有一個人拿得到,所以下面就有幾個解法
    • 只允許一個 receiver(最爛,根本就是 direct)
    • 用 Locking 的方式,確保同一時間只有一個 receiver
    • 交給 mailbox 決定,會分為兩步驟。receiver 會先要求要取值,而 mailbox 決定要給誰之後再去跟 receiver 說有沒有拿到。

Blocking V.S non-Blocking

  • blocking -> synchronous
  • non-blocking -> asynchronous

Blocking

non-Blocking

Send

確定對方接到後才會 return

送出後就不管

Receive

拿到 Message 才會 return

Call 完後就不管。
通常會拿到一個 token,
之後確認有拿到後
再用 callback function 去處理它

Buffer 與此兩種之間的關係
  • Blocking 通常會有 size=1 的 buffer,用來 check 是否完成行為。(未完成就一個擋著)
  • Non-blocking 則有兩種情況
    • bounded: 送到滿了之後就會 blocking,或是 throw 一個 error
    • unbounded: 不管,就是送到整個 OS 都滿了才會不給送

Socket

  • 會有 client & server
  • server 要先打開 client 才能連
  • client 進行 connect 之後,就可以盡情 read / write
  • 補充:
    • server 在 accept 之後,會動態開 thread,如此才能一次處理多個 request

Remote Procedure Calls (RPC)

  • Library 通常會有 stubs,在 client 端和 server 端會各有一隻小程式,(server 端的叫 skeleton)會負責 implement 細節

  • 其實通常下面也可能用 socket,只是幫 programmer 包起來而已

  • parameter mashaling

    • 把 params 包進 message 就叫

    • 要把兩台電腦串在一起其實有許多細節要處理,RPC 就要負責幫使用者把這些繁瑣的事情解決掉

Re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