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不同的文章分類就該有不同的 CTA。
[註]: CTA,Call To Action,意謂下一步動作。
前言
我自己平時在接收資訊的來源主要是 Feedly,通常在早餐時快速瀏覽文章,若有覺得不錯的就會存進 Instapaper,之後再細讀。對我而言,來源分類是一件很令人頭大的事情,目前是可以大略地分出幾種類別,但還是有些重疊(像是「科技產業」與「程式開發」之間就有關聯,切不乾淨。)。以前曾在 Rocket.cafe 看到一篇講分類與標籤的文章,即使讓我有了更系統性的知曉哪種情況該用哪個方式,但這件事仍然困擾我許久,更尷尬的是,網路上也查不太到什麼這方面的資訊——當然也不排除是我自己下的關鍵字不對啦。
使用「領域」來分類未果後,我便決定使用「讀完文章後的 CTA」作為下一種分類方式。這樣至少可以在讀完文章後不會只產生「好像有收穫,其實也只是讀完一篇文章」的感覺,而可以真正地利用這次閱讀的結果。
分類
根據我過去所讀的文章來分析,大約可以看出有五種類別:大補帖收錄型、準則要點型、一步步教學型、心得感想型,還有其他。後面就來分別說說這五種類型之下我都怎麼處理這些文章。
大補帖收錄型
基本上只做資訊蒐集之用,我有在追的幾個內容網站現在常常看到這類文章。這類型的文章也有分兩種階段,一個是單點介紹,這種會直接列給你幾個要說的東西,然後幾句話介紹一下;另一種是路由器,會提供讀者去 follow,未來還可以持續接收資訊。下面快速列個幾種範例:
a. 單點
- 【如果你想】秋冬換季好心情,五種推薦你可以立即實做的好方法
- 【型男髮型】4款短髮「經典瀏海」,調整風格還能修飾臉型!
- 以柔克剛!13 首讓你勇敢前行的女力歌單
- 放過我吧!期末考、報告、死線快把你逼死?用這 7 句厭世金句讓你道盡人生的哀愁
- CSS 奇技淫巧十八招
- 20+ Docs and Guides for Front-end Developers
b. 路由器
- 「穿搭靈感都來自他們!」型男必追的6個歐美潮人Instagram
- Medium 上有哪些值得追蹤的 UI/UX 設計資源?
- 我的投資書單 @ Mr. Market 市場先生 — 投資理財入門
- 其他各種書單⋯
單點型的文章,基本上就是「寫給你知道這件事」而已,如果比較深入則可能會進階成要點型的文章(後敘)。這類文章的 CTA 通常很明確,要你買、要你聽、要你跟著做,給你一些範例,讓你可以以小見大(?)
而路由器文章,則是會給你一點未來,可能是提供你一些可以 follow 的人,或是列一些希望你去看的書,看的當下感覺會沒有什麼收穫,但這類文章會反過頭來滋潤(或污染)你的資訊來源,在 follow 時需要格外小心。
準則要點型
可能是因為領域關係,常會看到這類文章。
嘿,沒錯,第三個看起來有點像是「大補貼收錄型」會出現的文章標題,但事實上,正如我前文所提到的,他寫得「比較深入」則會進階成這一類型的文章。那什麼叫做「比較深入」呢?基本上,他所寫的內容要是會讓你「在做某件事情時,能夠反覆地回來看這篇文,藉以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符合文章之敘述」,則可以看作是準則要點型的文章。
我對這一類文章的處理辦法,基本上就是收進書籤。因為我沒有異常驚人的的記憶力,所以現在看一看我也記不得,或許可以看一遍建立索引,好讓未來的自己記得有這麼一篇文章,但我還是比較偏向存起來,之後要檢視自己時再拿出來反覆對照。
一步步教學型
這種文章也很常在技術領域看到,以前在學 Node.js 時搜尋到的文章都屬於這一類型。
基本上有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的就是這一類型啦!最大用處就是可以幫助不熟悉的人快速走一次流程。
所以這類文章的 CTA 就是「存起來,等有時間時再跟著做做看」,但也要承擔存起來就永遠不去跟著操作的風險⋯⋯
心得感想型
我個人比較喜歡這類文章,主要就是文章內容大多是撰文者自己的觀點的文章就是這種類型,舉凡「參加活動的心得」、「開箱文」、「某某技術的優與劣」都可以算作是這類文章。
- 2015 PHP Conf 心得
- JSDC 2014 會後心得
大概是這些吧。CTA 基本上就是看完後會很熱血,所以就會自己去研究文中提到的東西,或是很熱血地想「有機會一定要去」。這時候不妨可以寫一篇「讀XXX文章後」之類的文章,記錄一下自己的心情。
對了,講個問答:
李白字太白,那伍佰字什麼?
答案是「五百字心得」,啾咪。
其他類
其實我的分類仍挺隨意,所以一定有不少文章都屬於這類,就不多列了。等我未來有更多分類再來寫個之二。
持續在分類狂的路上行走⋯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