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開始看一些像是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》之類的理財書籍,重新強調了一個以前很常聽到、但不曾多想的觀念:
態度決定一切。
而最近看了很多其他不同領域的文章,像是異性相處,或是職場應對之類的文,發現他們其實也都在強調這件事。我覺得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看到相同觀念相互呼應的感覺實在很好,便決定來寫篇文章記錄一下。
而在態度之後,還要怎麼讓自己更加進化,也是我這篇文想要講的東西。原則上這篇文會把「主動/被動型人格」和「NLP 從屬等級」進行簡單對照,並用一個小例子來講不同層次中可能的應對。
大人學說:
被動型人格者,在潛意識裡,不相信自己能夠主導自己的行為,傾向把自己所有行為的原因「外部化」,他們心中標準的OS就是:「我今天會這樣,都是OOO所造成的)。
從夢想到財富- 謝春霖- 富研社 系列中也提到:
什么是环境?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环境:你身边的人;你的领导、同事;你的公司;你的竞争对手;市场环境;天气;大众舆论……等等诸如此类。
…(中略)
他们的理解层次处在了最低的「环境层」,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这个层次,并不是他们想抱怨,而是在他眼里,除了看到环境之外,再也无法看到其他的了。因此,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,也就只能是换个更好的环境了。
我在看這兩篇文章時覺得這兩段實在太像了,一樣都是「都是別人的錯」。而這也就回到我在文章一開始講的:「態度決定一切」。
以專案被踢回為例,來談 NLP 從屬等級
舉個例子,對於同一個狀況來說:「老闆又把專案踢回來了」。被動型人格 就只會哀說:「老闆好機車」然後轉頭去打開 LinkedIn,期望可以遇到下一個「好」老闆;而處在 環境層 中的人也是一樣的想法:「都是老闆的錯/老闆又在那邊耍智障了,我要換個老闆!」
第六層、怎麼又讓我遇到 XXX?
他們一樣都對現狀不滿,但解決辦法卻都只是離開。這種人不會意識到自己能夠改變環境,只會待在原地抱怨,或是離開原本的環境後再度開始新一輪的抱怨。
也許他們沒想過自己其實可能有能力可以改變環境,也或許淺意識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環境,甚至也可能就只是沒有去做而已。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被動型人格,用 NLP 從屬等級來說,就是處在「環境層」中,是最低階的層級。
換作是主動型人格的人可能就會開始去想各種解法,去想辦法讓專案不要被踢回來。而「想解法」這件事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等級,我們可以在 NLP 從屬等級中找到不同的想法:
第五層、我是不是不夠努力?
這樣的人其實已經脫離被動型的問題了,他們會開始想說要主動要求自己:是不是自己平常上班太混、過太爽,導致專案規劃時沒有盡全力、花在上面的時間太少才被老闆退回來。
很多文章都在說努力,的確,「努力」是很多人缺少的東西,真的要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回報,但如果只是不斷想著努力,而不去思考其他也許對結果來說更重要的事,可能又會事倍功半。
而有哪些東西是需要我們去想的,就是再往上的其他幾個層次要思考的事。
第四層、戰術 — 我是不是能力還不夠好、有什麼地方可以加強?
方法總比問題多!
這一層的人就會開始想說,我是不是專案管理能力還需要補強,是不是該去看看書,看看什麼是專案管理必備技能;或著是不是跟老闆在討論時溝通能力還不夠好,要再去上表達課進修。
這個層次的人開始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,是不是有什麼需要加強的。
這就好像,玩遊戲時如果要打一個關卡,我們的武力值只有 500,但該關卡建議要 700 再來打,我們通常就不會傻傻地說「我們只要努力就能通關!」一定會去想說怎麼樣才能增加自己的武力值,直到達到某個檻後才會再去嘗試。
在這層其實已經蠻不錯了,有在這個層次的人其實就會開始要求自己,也通常會不斷地進步,而這也不限於這個例子。
- 理財:是不是對於金錢管理的觀念不夠好,我可以怎麼增進?
- 異性相處:是不是太沒料,講不出有趣的東西,我可以怎麼增進?
然而,也是有可能遇到「我能力明明不錯,怎麼就還是會卡關呢?」的問題,這種情況,通常就是選錯問題了。
第三層、戰略 — 選對 BVR,解決對的問題
學校教育總是給你一個問題,要你回答。但現實上往往不會那麼理想,一個問題發生背後可能有許多原因,而哪個原因是最重要的,便是這一層想要討論的事情。
「老闆把專案踢回來」的原因是什麼?會不會根本是自己想錯問題解決了?如果老闆希望的是增進公司形象,而你卻規劃一個可以賺錢但會影響公司形象的專案,當然就會被踢回來。所以重點應該是要先理解老闆想要什麼。
而這就牽涉到 BVR,也就是信念 Believe、價值觀 Value、準則 Rule。
把上面三個確立好後,我們才能選對問題來解決。否則就像寫作文離題一樣,寫滿滿依然還是零分。
然而,選擇問題時很可能會遇到怎樣選都沒錯的狀況,這種時候就要往上到第二層 — 身分。
第二層、身份 — 我這樣的人,應該要⋯⋯
這一層的人會去想說我是一個「來幫公司賺錢」還是「完美達成老闆任務」的人,如果是前者,那可能在老闆踢回專案時,就會想盡辦法去說服老闆。
有了這樣一層對自己位置的確立,便自然會延伸出這個身份背後的 BVR,進而影響問題的選擇。
第一層、使命 — 我來到這個世界,就是為了要⋯⋯
這個層次我還在領略中,根據「你是第幾流人才」文中說的:
「精神」层次一定要有「身份」层次的支撑,换句话说,如果你在身份层次,想不清楚自己要成为谁,可以试着来到「精神」层次,想想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?可以不用那么大,哪怕只是在某一方面,能帮助到为数不多的人,那一方面是什么?
也许,这个就能成为你的人生使命,然后再去思考,什么样的身份能够更好的帮你完成这个使命?
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层次的问题了。
我現在是理解成,不確定要給自己什麼樣的身份時,就回來想一下自己打算一生踐行的信條是什麼,是要「讓世界不再有爭鬥」,或是「賺錢就是人生最高指導原則」。而這個信條便會造就替你刻畫出身份的輪廓,進而影響後面的問題選擇、能力要求等等較低層次的東西。
各層之間
這六個層次講的並不是互相取代,而是 Bottom-up 地層層疊加。不會因為對自己有了某個身份的認知後就不努力。
但反過來說,有了上層的東西後,自然會影響下層的想法。也就是,因為有了 XXX 身份認知,才會有對應的價值觀;有對的價值觀才能選對問題,也才知道要如何增進相關能力;整理來說也是 Top-down 去影響。
結語
以前都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什麼的,然後就會花了一整個晚上練習某個技能,但對生活和職涯很可能其實並沒什麼幫助。
我覺得有了這個思維模型後可以解決很多疑惑,也可以察覺到很多時候其實是問題之外的問題,對於進步有不同層級的幫助。
我個人還蠻喜歡 大人學 這個網站的文章,裡面有很多自己已經知道的知識,大人學會幫你把它重新提取出來,再用更有條理更清晰的方式讓你重新融會貫通。另外上面提到的 從夢想到財富- 謝春霖- 富研社 系列,我自己還沒看完,打算找個時間把它全部看一遍,感覺沒有很硬,但是還蠻完整的,也推薦給各位。